因为小程序,这家公司的估值涨到20亿
编辑时间:2019-10-15 09:31 浏览次数:
目前,估值最高的小程序团队有两家,一家是“有车以后”,这个项目标估值满足20亿人民币,其创始人徐晨华与见实共享了他们的核心逻辑。另一家是享物说,关于他们的深度采访在文末的有关报道中能够看见。
与其他头部小程序团队不同,“有车以后”是以内容起家的创业项目,旗下公众号、APP、小程序等产品得到超过6000万会员,并在京东、天猫、淘宝、微信、拼多多、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开设有自己的旗舰店。
现在,靠公众号内容起家的团队在升级中普遍有两条路径:一是连续深耕内容,纯内容运营同样能做的风生水起,但也会面对增长天花板的问题;二是以产品和技术驱动解决会员的需要,内容是1个引诱会员,灌溉会员的工具。有车以后选择的是更为艰难的后者。
这个历程中,有投资人曾强烈反对他开发APP,甚至建议直接砍掉技术团队,因为没有这个必要。但徐晨华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。
观察“有车以后”,我们能够分2个阶段。在小程序之前,基于公众号尽管得到千万级的会员,但却始终面对解决会员买车需要上的撕裂。小程序的出现,完全连通了所有流量,用徐晨华自己的话说就是,“直到这同时,我们才感觉有也许把平台真正做起来。
关于“有车以后”的故事,我们更愿让徐晨华自己直接娓娓道来,聊聊1个从0到1的产品过程,以及他是怎样从媒体观转变为产品观的。
以下,图:有车以后创始人 徐晨华今年“有车以后”最高1个月收入贴近3000万元,目前估值也几乎是行业最高。然而你要问我们是一家什么企业?我觉得,答案应该是“数据企业”。
10月18日是“有车以后”成立周围年,坦诚说,2014年成立之初我们原本是打算做1个APP,但思考到开发工期需求90天,出来还是1.0雏形版本,再加上程序员人力成本压力大,为了生存,我们就先做了公众号。
先做公众号的缘由很简单,因为它够快,创业门槛更低。开通当天就能够写稿,而做好内容正是我们所擅长的。然而我从来就没想做1个自媒体,“有车以后”也没有任何我个人的色彩。假如做自媒体,也许会叫 “老徐说车”,或许原来我做记者时的专栏“徐徐道来”。
以内容起家的团队,我觉得有两条路选:一是走纯内容方向,例如运营《奇葩说》的企业还有像咪蒙他们做得都很好;另1个是走产品和技术的方向。
成立4个月后,我坚持发布了APP1.0版本,这时“有车以后”公众号粉丝已经二、三十万并处于高速增长。为什么在公众号黄金时代,我还要顶着压力坚持做APP呢?而且曾经也有投资人强烈反对我们开发APP,觉得根本不需求,甚至建议把技术团队全部“砍掉”。
回过头看,我觉得投资人的建议有肯定道理。因为1个做内容起家的企业,大有也许前期会被技术团队的成本压垮。但他只对了一部分,假如当时砍掉技术团队,我觉得“有车以后”不会有今天的造就。
2个方向没有对和错。我的选择很简单,首先我喜爱做产品,内心要做一家产品、技术和内容驱动型的企业。其次,用产品和技术其实能够更好地达到会员需要,越到发展后期就越显著。
所以虽然那同时技术团队非常弱小,我也没有放弃。但至于要不要做APP,我觉得是此外一码事,至少技术团队是务必要有。
走技术驱动这条路,也有想象不到的困难。我把“有车以后”的发展,分2个时间段来讲。在去年1月份小程序出来之前,“有车以后”的核心是在微信公众号。
首先,我们领会媒体的价值是数据的价值,将来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肯定在数据上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公众号、社群、APP、小程序、电商这么多形态,更多的触点意味着更全面更立体的数据。在汽车领域短期看,数据价值就是销售线索的价值。
东风日产原销售总部长曾经提出过媒体就应该协助汽车公司卖车。媒体怎么协助汽车公司卖车呢?肯定是要用数据驱动,帮4S店或许厂家获得销售线索,提升到店率和转化率。实际上,汽车和房地产2个垂直领域的主流媒体,所做的核心生意全是数据生意。
“有车以后”实质上是一家数据企业,我们用内容引诱会员、灌溉会员,让会员慢慢地成长,再把会员的每1个需要精确地挑挑出来并数据标签化,然后通过商家的服务来达到会员的需要,时候也满足我们商业化的目标——这是“有车以后”的产品逻辑。
从0到1的历程最辛苦。当时公众号除了每天推送内容外,还提供1个汽车问答服务,用来测试会员有没有需要。因为技术开发慢,前期我们是人工在后台回复,为此还雇了4S店的维修技工和技工学校的老师。
每天几百个问题,经过几个月数据的统计,我们发现80%的问答聚集在买车之前。
为什么售后问题这么少?因为问了也白问。例如这三款车哪个更合适你,我给你的建议就是1个答案。但宝马X3为什么刹车时有异响,尽管我能列出出常见的缘由,但你最后还是要回厂检修。还有1个缘由是车的质量越来越好,跟生病相同尽管刚需可是非常低频。
我认为互联网产品2个特性缺一不可:刚需和高频。
汽车会员的高频和刚需是什么?过去四年,我在整个互联网汽车领域里看见的就是内容——能够协助你买车的内容。我始终认为汽车和房地产很像,链家、安居客、搜房网正常就给你提供大批有关信息,等你买房的同时你自然会想到它、用它。
内容刚需的平台拼什么?第一拼内容的多样性。会员在你这里能找到所有想看的;第二,拼的是内容专业性和权威性。
我领会的内容实际上是个广义的内容,例如说我把声望、会员的品位、图库、车型的参数配置、我们自己的测评报告都当作内容,这些也是会员正儿八经喜爱的。
我们始终是在用产品观而非媒体观做这件事,内容我当作1个工具、引子,去引诱会员,灌溉会员。
但前期公众号和APP的发展,有可不调和的问题。
最早APP和公众号分别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团队,平行没有太多交织,而且APP的会员很难做起来。假设汽车类APP的1个拉新成本是100块钱,你投一个亿的推广预算也就是100万会员,行业的隔日留存比较好的水平是40%,也就是第二天只剩40万,依照行业平均日活15%来算,才6万的活跃。做APP比想象的更为困难,而且水真的是太深了。
这个问题直到小程序的出现,才开始真正解决。
3月份,我们在“小程序·大平台”媒体上线会上,宣布构建 “OGC+PGC+UGC”内容生态平台,正式走入平台化运营。除了自己原创的内容,还通过OGC、PGC、UGC三种方式,更好地达到会员需要。
为什么选择小程序作为核心战略?小程序离会员更近,并且所有数据都留存在自己的服务器。这样会员都能够标签化,你也可以够更早、更便宜,效率更高地捕捉会员需要。q q “有车以后”多元化的结构体系,像是1个漏斗。开口最上端是微信小程序或许公众号加上微信群,因为门槛很低,触及到会员的机率更高。漏下来的重度会员他会下载APP,再漏下来最后形成转化。
例如我想买车,我期望看见的东西越多越好,图库、声望、分析、别人的提车日记,我还需求看一下哪个4S店离我更近,哪个会便宜一点。之前没有小程序的同时,我们用H5替代,但它和公众号是撕裂的,入口太深太远,效率就很低。说白了实际上看1个公众号文章更新,是没法充分达到会员的买车需要。
APP在功能技术上能达到,但重点APP获客慢,会员总数相对较少。q q 所以为什么我要坚持做APP?为什么要做小程序?根本缘由还是跟着会员的需要走。
有了小程序,流量就完全连通了。例如从公众号的文章能直接进到小程序。会员能够联动,活跃度也更高了。包括和APP中间的数据业连通了,例如1个评论两方都看拥有,还能够互相回复。直到这同时,我们才感觉有也许把平台真正做起来。
数据连通后带来了转化成效的提升。举个例子,之前小程序卡片盲推到群,平常有25%左右的开启率,基于会员数据探讨后的定向推送,开启率会提升到37%-38%。q q 今年“有车以后”最高1个月收入贴近3000万元,广告和2C电商各一半。
今年我们开始切入2B端的业务,就是经销商的用户费,协助他们做成交的费用,提供销售线索给4S店,然后4S店会组织电话销售邀约到店,到店选购或许参加我们的车展、团购,这些全是靠数据来驱动。数据业务在明年会变成1个很大增长点。
目前广东和陕西2个地方正在做试点。佛山已经持续做了6届相对中小规模的车展,协助4S店做一些成交,邀约我们的会员直接过来试驾。
创业至今,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1个非常出色的记者、媒体老师。但做一家企业,做1个产品,我还是很固执的。即使到目前,企业比重人数最多的就是技术团队,招聘编制没有上限。
在中国绝大部分做公众号做内容起家的企业,99.9%的都没有产品和开发能力,甚至还没有这个观念,起码没下定决心。这是1个认知的不同,我觉得没有对错。
但假如你要成长为1个参天大树式的企业,就务必要有自己的产品和技术,单纯做内容很容易碰到增长的天花板。假如是一家比较成熟、比较强大的互联网企业,它能够在APP的基本上向小程序扩展。假如是创业型企业首先要布局小程序,然后是公众号、APP。
看你们之前采访的唱吧,也在主动进到小程序,而且他认为小程序比想象的更有价值。之前拼多多借助小程序裂变,大多数会员来自微信生态,可是目前,也许50%的会员来自微信,50%来源于有APP。
这个月底 “有车以后”会进行一次大改版,所有的编辑全部MCN化,都成为1个个自媒体,可是会突出“有车以后”的标签。他们就是“有车以后”的高级编辑,他叫什么名字,有多少粉丝,写的文章有十万阅读,一千条评论,这些都会变成你的KPI。因为我们觉得首先肯定要有人来看,有人来玩,我们非常重视流量。
可是许多做传统媒体的人,他们领会的新媒体是载体的变化,把内容搬到媒体公众号。
我也提示一下,假如你今天做转型互联网企业这件事,所有该踩的坑1个都不会落下。例如说你招不到程序员,找不到产品的方向,找不到增长密码在哪,之前累计的势能怎么转化,没法商业化,组织构架也要探索。
技术驱动、产品驱动这件事,正确的时机去做,不肯定越早越好,干了半年破产了也有也许,因为短期之内小程序的商业路径会很长,它没有传统APP的生态那么成熟。APP的生态实在是太成熟了,哪怕做个10万、5万DAU的产品,都有人来找我们合作,它的生态非常商业化。
今天真的很庆幸,当年坚持没有放弃技术团队。
本文地址:http://app.qd-ljr.com/opertion/xcx2460.html
与其他头部小程序团队不同,“有车以后”是以内容起家的创业项目,旗下公众号、APP、小程序等产品得到超过6000万会员,并在京东、天猫、淘宝、微信、拼多多、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开设有自己的旗舰店。
现在,靠公众号内容起家的团队在升级中普遍有两条路径:一是连续深耕内容,纯内容运营同样能做的风生水起,但也会面对增长天花板的问题;二是以产品和技术驱动解决会员的需要,内容是1个引诱会员,灌溉会员的工具。有车以后选择的是更为艰难的后者。
这个历程中,有投资人曾强烈反对他开发APP,甚至建议直接砍掉技术团队,因为没有这个必要。但徐晨华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。
观察“有车以后”,我们能够分2个阶段。在小程序之前,基于公众号尽管得到千万级的会员,但却始终面对解决会员买车需要上的撕裂。小程序的出现,完全连通了所有流量,用徐晨华自己的话说就是,“直到这同时,我们才感觉有也许把平台真正做起来。
关于“有车以后”的故事,我们更愿让徐晨华自己直接娓娓道来,聊聊1个从0到1的产品过程,以及他是怎样从媒体观转变为产品观的。
以下,图:有车以后创始人 徐晨华今年“有车以后”最高1个月收入贴近3000万元,目前估值也几乎是行业最高。然而你要问我们是一家什么企业?我觉得,答案应该是“数据企业”。
10月18日是“有车以后”成立周围年,坦诚说,2014年成立之初我们原本是打算做1个APP,但思考到开发工期需求90天,出来还是1.0雏形版本,再加上程序员人力成本压力大,为了生存,我们就先做了公众号。
先做公众号的缘由很简单,因为它够快,创业门槛更低。开通当天就能够写稿,而做好内容正是我们所擅长的。然而我从来就没想做1个自媒体,“有车以后”也没有任何我个人的色彩。假如做自媒体,也许会叫 “老徐说车”,或许原来我做记者时的专栏“徐徐道来”。
以内容起家的团队,我觉得有两条路选:一是走纯内容方向,例如运营《奇葩说》的企业还有像咪蒙他们做得都很好;另1个是走产品和技术的方向。
成立4个月后,我坚持发布了APP1.0版本,这时“有车以后”公众号粉丝已经二、三十万并处于高速增长。为什么在公众号黄金时代,我还要顶着压力坚持做APP呢?而且曾经也有投资人强烈反对我们开发APP,觉得根本不需求,甚至建议把技术团队全部“砍掉”。
回过头看,我觉得投资人的建议有肯定道理。因为1个做内容起家的企业,大有也许前期会被技术团队的成本压垮。但他只对了一部分,假如当时砍掉技术团队,我觉得“有车以后”不会有今天的造就。
2个方向没有对和错。我的选择很简单,首先我喜爱做产品,内心要做一家产品、技术和内容驱动型的企业。其次,用产品和技术其实能够更好地达到会员需要,越到发展后期就越显著。
所以虽然那同时技术团队非常弱小,我也没有放弃。但至于要不要做APP,我觉得是此外一码事,至少技术团队是务必要有。
走技术驱动这条路,也有想象不到的困难。我把“有车以后”的发展,分2个时间段来讲。在去年1月份小程序出来之前,“有车以后”的核心是在微信公众号。
首先,我们领会媒体的价值是数据的价值,将来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肯定在数据上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公众号、社群、APP、小程序、电商这么多形态,更多的触点意味着更全面更立体的数据。在汽车领域短期看,数据价值就是销售线索的价值。
东风日产原销售总部长曾经提出过媒体就应该协助汽车公司卖车。媒体怎么协助汽车公司卖车呢?肯定是要用数据驱动,帮4S店或许厂家获得销售线索,提升到店率和转化率。实际上,汽车和房地产2个垂直领域的主流媒体,所做的核心生意全是数据生意。
“有车以后”实质上是一家数据企业,我们用内容引诱会员、灌溉会员,让会员慢慢地成长,再把会员的每1个需要精确地挑挑出来并数据标签化,然后通过商家的服务来达到会员的需要,时候也满足我们商业化的目标——这是“有车以后”的产品逻辑。
从0到1的历程最辛苦。当时公众号除了每天推送内容外,还提供1个汽车问答服务,用来测试会员有没有需要。因为技术开发慢,前期我们是人工在后台回复,为此还雇了4S店的维修技工和技工学校的老师。
每天几百个问题,经过几个月数据的统计,我们发现80%的问答聚集在买车之前。
为什么售后问题这么少?因为问了也白问。例如这三款车哪个更合适你,我给你的建议就是1个答案。但宝马X3为什么刹车时有异响,尽管我能列出出常见的缘由,但你最后还是要回厂检修。还有1个缘由是车的质量越来越好,跟生病相同尽管刚需可是非常低频。
我认为互联网产品2个特性缺一不可:刚需和高频。
汽车会员的高频和刚需是什么?过去四年,我在整个互联网汽车领域里看见的就是内容——能够协助你买车的内容。我始终认为汽车和房地产很像,链家、安居客、搜房网正常就给你提供大批有关信息,等你买房的同时你自然会想到它、用它。
内容刚需的平台拼什么?第一拼内容的多样性。会员在你这里能找到所有想看的;第二,拼的是内容专业性和权威性。
我领会的内容实际上是个广义的内容,例如说我把声望、会员的品位、图库、车型的参数配置、我们自己的测评报告都当作内容,这些也是会员正儿八经喜爱的。
我们始终是在用产品观而非媒体观做这件事,内容我当作1个工具、引子,去引诱会员,灌溉会员。
但前期公众号和APP的发展,有可不调和的问题。
最早APP和公众号分别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团队,平行没有太多交织,而且APP的会员很难做起来。假设汽车类APP的1个拉新成本是100块钱,你投一个亿的推广预算也就是100万会员,行业的隔日留存比较好的水平是40%,也就是第二天只剩40万,依照行业平均日活15%来算,才6万的活跃。做APP比想象的更为困难,而且水真的是太深了。
这个问题直到小程序的出现,才开始真正解决。
3月份,我们在“小程序·大平台”媒体上线会上,宣布构建 “OGC+PGC+UGC”内容生态平台,正式走入平台化运营。除了自己原创的内容,还通过OGC、PGC、UGC三种方式,更好地达到会员需要。
为什么选择小程序作为核心战略?小程序离会员更近,并且所有数据都留存在自己的服务器。这样会员都能够标签化,你也可以够更早、更便宜,效率更高地捕捉会员需要。q q “有车以后”多元化的结构体系,像是1个漏斗。开口最上端是微信小程序或许公众号加上微信群,因为门槛很低,触及到会员的机率更高。漏下来的重度会员他会下载APP,再漏下来最后形成转化。
例如我想买车,我期望看见的东西越多越好,图库、声望、分析、别人的提车日记,我还需求看一下哪个4S店离我更近,哪个会便宜一点。之前没有小程序的同时,我们用H5替代,但它和公众号是撕裂的,入口太深太远,效率就很低。说白了实际上看1个公众号文章更新,是没法充分达到会员的买车需要。
APP在功能技术上能达到,但重点APP获客慢,会员总数相对较少。q q 所以为什么我要坚持做APP?为什么要做小程序?根本缘由还是跟着会员的需要走。
有了小程序,流量就完全连通了。例如从公众号的文章能直接进到小程序。会员能够联动,活跃度也更高了。包括和APP中间的数据业连通了,例如1个评论两方都看拥有,还能够互相回复。直到这同时,我们才感觉有也许把平台真正做起来。
数据连通后带来了转化成效的提升。举个例子,之前小程序卡片盲推到群,平常有25%左右的开启率,基于会员数据探讨后的定向推送,开启率会提升到37%-38%。q q 今年“有车以后”最高1个月收入贴近3000万元,广告和2C电商各一半。
今年我们开始切入2B端的业务,就是经销商的用户费,协助他们做成交的费用,提供销售线索给4S店,然后4S店会组织电话销售邀约到店,到店选购或许参加我们的车展、团购,这些全是靠数据来驱动。数据业务在明年会变成1个很大增长点。
目前广东和陕西2个地方正在做试点。佛山已经持续做了6届相对中小规模的车展,协助4S店做一些成交,邀约我们的会员直接过来试驾。
创业至今,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1个非常出色的记者、媒体老师。但做一家企业,做1个产品,我还是很固执的。即使到目前,企业比重人数最多的就是技术团队,招聘编制没有上限。
在中国绝大部分做公众号做内容起家的企业,99.9%的都没有产品和开发能力,甚至还没有这个观念,起码没下定决心。这是1个认知的不同,我觉得没有对错。
但假如你要成长为1个参天大树式的企业,就务必要有自己的产品和技术,单纯做内容很容易碰到增长的天花板。假如是一家比较成熟、比较强大的互联网企业,它能够在APP的基本上向小程序扩展。假如是创业型企业首先要布局小程序,然后是公众号、APP。
看你们之前采访的唱吧,也在主动进到小程序,而且他认为小程序比想象的更有价值。之前拼多多借助小程序裂变,大多数会员来自微信生态,可是目前,也许50%的会员来自微信,50%来源于有APP。
这个月底 “有车以后”会进行一次大改版,所有的编辑全部MCN化,都成为1个个自媒体,可是会突出“有车以后”的标签。他们就是“有车以后”的高级编辑,他叫什么名字,有多少粉丝,写的文章有十万阅读,一千条评论,这些都会变成你的KPI。因为我们觉得首先肯定要有人来看,有人来玩,我们非常重视流量。
可是许多做传统媒体的人,他们领会的新媒体是载体的变化,把内容搬到媒体公众号。
我也提示一下,假如你今天做转型互联网企业这件事,所有该踩的坑1个都不会落下。例如说你招不到程序员,找不到产品的方向,找不到增长密码在哪,之前累计的势能怎么转化,没法商业化,组织构架也要探索。
技术驱动、产品驱动这件事,正确的时机去做,不肯定越早越好,干了半年破产了也有也许,因为短期之内小程序的商业路径会很长,它没有传统APP的生态那么成熟。APP的生态实在是太成熟了,哪怕做个10万、5万DAU的产品,都有人来找我们合作,它的生态非常商业化。
今天真的很庆幸,当年坚持没有放弃技术团队。
本文地址:http://app.qd-ljr.com/opertion/xcx2460.html
免责声明:我司网站转载此文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不以盈利为目的,如有侵犯公司或个人权益,我司会第一时间删除文章。
软为科技是小程序开发公司,欢迎咨询免费获取思维导图!